智飞生物(300122)日前发布公告称,公司自主产品注射用母牛分枝杆菌(商品名:微卡)取得国家药监局下发的药品注册证书。据了解,该产品是国内外首个也是唯一一个批准上市可同时用于预防潜伏感染人群发生肺结核疾病和辅助治疗结核病的产品。
纵观整个疫苗行业,去年因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大众对疫苗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提升,疫苗行业也由此步入发展快车道。但与此同时,疫苗行业研发力量薄弱、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等发展“短板”也日益凸显。
全球首个结核疫苗
获批上市
智飞生物新获批上市的产品――全球首个结核疫苗微卡于2013年开展临床试验,2018年完成Ⅲ期临床试验并获得上市生产注册审评受理。智飞生物表示,该产品将与公司结核矩阵产品形成协同效应,若后续能得到顺利推广、销售,会对公司业绩产生积极影响。
作为一家疫苗生产商,智飞生物旗下拥有多款产品。年报显示,截至2020年年底智飞生物共有10种产品上市在售,1种产品紧急使用。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评估,结核潜伏感染人群约17亿人,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东兴证券认为,预防用微卡为全球首个潜伏感染者预防用疫苗,测算市场规模有望达38亿元。
微卡获批上市外,此前智飞生物旗下的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CHO细胞)被纳入紧急使用,智飞生物已获多款重磅产品加持。
按公司披露的最新业绩,今年一季度,智飞生物实现营业总收入39.27亿元,同比增长49.0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38亿元,同比增长81.69%。
业绩增长助推智飞生物股价一路走高。公司股价从2020年年初的49.16元/股升至179.7元/股(截至6月18日收盘时间),一年半时间涨幅超200%。智飞生物最新市值2875亿元,稳坐渝股市值第一宝座。
“由于病毒、细菌以及各种可能对人体有伤害的因素会与人类长期共存而无法消灭,因此疫苗的需求将是一个人类与流行性和传染性疾病长期共存、长期斗争的必然结果,相关疫苗上市公司的未来前景长期可观。”IPG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对《证券日报》记者坦言。
飞奔的疫苗行业
如何解决科研“短板”难题?
疫苗行业发展前景一片向好,但也需关注的是,我国疫苗行业仍存在研发力量薄弱、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尤其专业人才不足成为制约我国疫苗行业发展的“短板”。
一路向前飞奔的疫苗行业如何破解科研“短板”?业内人士认为,疫苗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核心研发和自主创新的竞争,疫苗行业的发展亟需大量的研发资金和专业人才保驾护航。
“这就需要想方设法提升整个市场上联合研发的力度,从而分摊科研成本。”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一方面可以由国家来提供资金、人力物力进行支持;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和学校联合吸引专业人才参与科研,当然前提是要提高待遇,提升对专业人才的良性引导。”
智飞生物年报显示,截至2020年年底,公司拥有研发人员414人,研发投入达4.81亿元。
智飞生物董事长兼总经理蒋仁生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今年前4个月,公司新招聘很多研发人员,当前已接近500人。去年1月份,公司对所有员工的调薪幅度超过10%,研发、生产人员调薪幅度更高。蒋仁生进一步强调,公司在2020年的研发投入相较2019年多了两亿多元,预计2021年公司的研发投入还会稳步提升。
智飞生物股票行情:
(诊股日期:2021-06-19)● 短期趋势:弱势下跌过程中,可逢高卖出,暂不考虑买进。
● 中期趋势:下跌有所减缓,仍应保持谨慎。
● 长期趋势:迄今为止,共377家主力机构,持仓量总计2.25亿股,占流通A股25.03%
综合诊断:近期的平均成本为180.28元,股价在成本下方运行。空头行情中,目前反弹趋势有所减缓,投资者可适当关注。该股资金方面呈流出状态,投资者请谨慎投资。该公司运营状况尚可,多数机构认为该股长期投资价值较高,投资者可加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