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科技:把握碳中和新机遇 布局新能源车年检
2021-03-29 18:10:26
描述
多伦科技:把握碳中和新机遇 布局新能源车年检。3月15日下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顺利召开,研究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问题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举措。“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
[本文共字,阅读完需要分钟]

  3月15日下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顺利召开,研究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问题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举措。“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要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行动,工业领域要推进绿色制造,建筑领域要提升节能标准,交通领域要加快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

  在交通领域中,机动车尾气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等含碳物质,是造成空气污染的重要因素,而机动车检测则是控制尾气含碳物质排放的重要手段。机动车检测包含环保检测、安全检测及综合性能检测等。其中,机动车环保检测包括检测尾气排放、查验排放控制装置、登记机动车环保管理信息。且机动车检测当中的燃油车环保检测对于加强机动车环保检验管理,深化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具有重大影响和深远意义。

  抢占先机,打造连锁车检生态链

  目前我国车检行业存在市场分散、服务质量低下、运营水平不高、以及车主体验较差等诸多问题。2018年伊始,多伦科技(603528)历经2年时间走访了全国数百家车检站、考察用户需求、总结成功经验,坚定了重塑车检行业“品牌化”、“信息化”、智能化”的信念。

  2019年,多伦科技收购了山东简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山东简蓝)65%股权,并设立了全资子公司江苏多伦车检产业控股有限公司(2020年8月更名为多伦汽车检测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多伦车检”),正式进军“机动车检测服务”行业,旨在打造高标准、严规范、优服务的品牌连锁机动车检测站,为全国车主提供标准、智能、便捷、高效的全新车检体验。山东简蓝专业从事机动车检测设备、尾气遥感监测的软硬件产品的研发、销售和服务,尾气检测技术成熟可靠,检测快速,结果准确,为公司进军车检行业的上游设备来源提供了保障。

  截止2020年底,作为全国首家机动车检测品牌连锁运营管理机构,多伦车检已在山东、江苏、湖北、湖南、河北、浙江等重点省市完成55家车检站的落地,部分地区已呈多点开花、以点带面的发展态势,成为中国车检产业中拥有机动车检测站最多的上市公司。

  多伦车检各检测站收费标准、检测流程全透明,小程序查看一目了然。车主在家即可预约车检,打开多伦车检小程序即可选择线上预约、上门取车等服务。各项检测进度实时播报,大厅监控大屏及玻璃墙直接观察线上检车情况,实现全方位“透明”检车。一站式服务体验,到站交钥匙即可,全流程15-30分钟完成。

  未来,多伦车检将通过上市公司的资本优势、专业优势、管理优势,成为业务覆盖全国的权威机动车检验检测综合机构,塑造国内车检知名品牌、创建国内一流行业标杆。未来通过收购和自建等方式,布局重点城市,创新采用“1+N”复制推广战略,持续开展车检站的建设、收购、连锁品牌管理和精细化运营。

  布局新能源年检,建立行业先发优势

  目前多伦科技业务领域涉及“人(智慧车管)、车(车辆检测)、路(智慧交通)”三大层面,多伦科技始终坚持绿色发展观,凭借深厚的技术储备、完善的研发体系以及优秀的研发团队形成行业内的先发优势。

  燃油车排放是全球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新能源车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重要一环。一方面,低碳化以纯电驱动为主线,可以使各种技术路径在不同场景下发挥作用,为全球车企动力技术攻关提供广阔空间;另一方面,汽车产品由耗能机械向可移动的储能功能单元转变、由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变。

  公司在最新的投资者交流电话会议中表示,多伦科技已经加入了公安部新能源汽车技术检测标准以及检测设备的定标委员会,未来有望全面支持各种新能源汽车的检测服务,并率先落地布局新能源汽车检测站,备战电动车年检。公司表示,在全社会深入推进节能减排的背景下,公司将持续加大研发力度,将节能降耗作为研发项目的重点目标,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树立上市公司良好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1月,国家相关部委组织召开新能源汽车安全管理专题座谈会,就建立专门的新能源汽车年检制度可行性、新能源汽车安全管理现状、强化新能源汽车安全技术检验项目和方法等问题进行了座谈。新能源汽车年检有望进一步规范化,加速相关标准的落地。



 

多伦科技股票行情:

(诊股日期:2021-03-29)


● 短期趋势:强势上涨过程中,可逢低买进,暂不考虑做空。

● 中期趋势:有加速上涨趋势。

● 长期趋势:迄今为止,共11家主力机构,持仓量总计4.43亿股,占流通A股71.00%

综合诊断:近期的平均成本为8.03元,股价在成本上方运行。多头行情中,并且有加速上涨趋势。该股资金方面呈流出状态,投资者请谨慎投资。该公司运营状况尚可,暂时未获得多数机构的显著认同,后续可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