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智家涨幅最大,为什么?
2024-05-08 09:42:53
描述
二季度市场走到现在,核心有两条主线,一条是通货膨胀,一条是以旧换新。通货膨胀是从海外进口的,早期主要是黄金和石油,后来蔓延到有色金属铜、钨、稀土、化工原料和塑料制品。这条线的走势很难预测,一切都取决于大宗商品的价
[本文共字,阅读完需要分钟]

二季度市场走到现在,核心有两条主线,一条是通货膨胀,一条是以旧换新。通货膨胀是从海外进口的,早期主要是黄金和石油,后来蔓延到有色金属铜、钨、稀土、化工原料和塑料制品。这条线的走势很难预测,一切都取决于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政策驱动的“以旧换新”范围广,补贴力度大,业绩贡献可预测性强,值得更加重视。目前,从家电到工业设备,从汽车到住房,绝大多数制造业都出台了相关的“以旧换新”政策。君临认为,这种可能性是今年下半年我国最重要的经济抓手。接下来,君临打算写一个“以旧换新”系列,覆盖各个领域的受益板块。今天先写家电。4月12日,商务部等14个部门联合发布了《促进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计划》。根据该计划,促进家用电器的“智慧”,重点促进城乡居民的更新,完善废旧家电回收系统,开辟废旧家电回收“静脉循环”的堵塞点,畅通家电更新的消费循环。具体措施包括:1)发挥财政和税收政策的指导作用;2)鼓励引入惠民措施;3)完善废旧家电回收网络;4)加强多元化主体培育;5)加强家电标准的引导和支持;6)全面提高售后服务水平;7)发展二手商品流通。许多地方政府响应以旧换新政策,其中上海率先补贴1.5亿元,而浙江省则提出,2027年全省家电年销量较2023年增长20%。在渠道方面,苏宁易购从3月29日至5月5日开展了新一轮以旧换新活动,推出了“支付减少10%,最高补贴5000元”等购物优惠;2024年,JD.COM将联合品牌投资30亿元,不断增加家电和家居以旧换新补贴和服务体验升级。总的来说,从上到下,到地方,到渠道终端,各方面都在努力,要抓住这个机会,来一波大促销。在过去的几年里,国内需求市场动力不足,房地产销售低迷,家电行业的拖累也相对较大。自2017年上一轮房地产牛市达到顶峰以来,2018年已进入下行阶段,至今已有6年。六年来,许多家庭没有更新家用电器,这些家用电器已经逐渐老化,应该进入更新周期。在这一轮政策补贴的刺激下,家电板块进入牛市的可能性很大。让我们来看看今年家电三巨头的业绩和股价表现。截至5月7日,市值4962亿元的好家伙美的集团今年上涨了30%;市值2952亿元的海尔智家今年涨幅49%;市值2403亿元的格力电器今年增长了32%。涨幅都在30%以上!上涨如此令人满意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在房地产销售仍然低迷的第一季度,三家家电巨头的业绩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使市场看到了“消费复苏”的迹象。二是在市场不确定性环境下,基金集体加仓高股息分红白头,家电三大首当其冲。在三大巨头中,海尔智家涨幅最大,为什么?很简单,海尔用实力说话,这是三巨头中表现最好的。先看2024一季度报告。海尔智家涨幅最大,为什么?海尔智家一季度利润47.7亿元,虽然只有美的集团的一半,类似格力电器。但它的增长速度最快,利润增长20.2%超过另外两家公司的12%、13%。事实上,不仅在今年第一季度,而且在过去的三年里,海尔智家的增长率是最好的。海尔智家涨幅最大,为什么?从2022年一季度到2024年一季度,海尔智家的利润增长率分别为15.44%、12.6%、20.2%。复合利润增长率为16.3%,超过美的集团的11.8%、8.07%的格力电器。凭什么呢?凭借其战略眼光,率先抓住了出海的风口。近年来,国内需求市场低迷,国内需求市场企业难以取得成就。要突破,只能靠出海。海尔智家是三大巨头中最早出海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它一直在积极探索自主品牌。早期经历了很多困难,只能通过小冰柜等边缘化产品以低价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后来,海尔探索了收购海外品牌+本土化产品技术相结合的方式,迎来了突破。2011年,收购三洋洗衣机业务,获得日本市场;2012年,收购Fisher & Paykel,获得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市场;2016年收购GE家电业务,获得美国市场;2018年收购意大利Candy,获得欧洲市场。正是通过这四次关键收购,海尔彻底打开了发达国家的市场。到2023年,海尔智家的海外收入达到993亿元,占52%,是三大巨头中最高的。说到出海,美的集团排名第二。2023年,美的海外收入占40%,虽然不如海尔,但海外收入高达1099亿元,规模已超过海尔。从收入增长率来看,美的在过去三年和今年第一季度都排名第一。但为什么近年来,无论是利润增长还是股价表现,都被海尔抛弃?奥秘在于“多元化”。与海尔和格力专注于家电市场不同,美的集团是家电股票时代积极转型的“优等生”。转型的方向是to C到to B。转型始于2015年,当年白电低迷,美的集团、海尔智家、格力电器收入全线下滑。今年,方洪波提出了“美不仅仅是家电”的战略。美的和日本安川电机合资成立了两家机器人公司,同时两次增资收购库卡集团13.5%的股权。2017年,美的进一步获得库卡集团94.55%的股权,并正式宣布将从中国家电企业向全球科技集团转型。愿景很大,收购目标也很牛。库卡集团是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四大家族之一。它不仅为梅赛德斯-奔驰、宝马、大众等德国汽车公司打造了整体生产线,也为威来汽车和特斯拉上海国内工厂提供了汽车自动化解决方案。借助这种关系,美的在汽车行业不断拓展业务。广东威灵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安徽威灵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成立于2019年5月。在今年4月的北京车展上,威灵汽车零部件全面展示了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电动驱动和底盘执行的三条系统业务线。除汽车零部件业务线外,其他新兴业务线也经常行动。例如,4月11日,美的集团召开了美的医疗战略升级新闻发布会,主要载体是其收购的子公司万东医疗(600055),核心产品是影像医疗器械CT、DR、MR等。2023年,美的集团还收购了科陆电子(002121),主要从事智能电网、储能等业务。效果显而易见。美的集团2023年报显示,新能源和工业技术收入为279亿元,同比+29%;智能建筑技术收入259亿元,同比+14%;机器人和自动化收入为311亿元,同比为+12%。To B业务收入接近850亿,占总收入的22.7%,是推动收入增长的重要动力。到今年第一季度,美的集团收入首次超过1000亿元,海尔智佳收入近700亿元,格力电器收入363.64亿元,收入规模约为2.9:1.9:1。美的集团=海尔智家+格力电器。但问题是,新兴业务收入增长快,利润质量差。以机器人和自动化业务为例,该业务毛利率仅为23.59%,远低于消费电器毛利率的33%。工业机器人业务存在几个问题:一是缺乏与美的集团的品牌和渠道协同效应,难以享受溢价;二是作为B端产品,缺乏与美的集团消费家电业务的采购协同效应,成本无法降低;三是仍处于自由竞争阶段,与竞争对手缺乏技术差异;四是近年来我国制造业产能过剩,价格战从下游向上游蔓延,工业机器人也不例外。毛利率无法上升,成本端无法下降,同质化竞争+需求端低迷加剧了价格战。可以说,有很多问题。其实不仅仅是工业机器人业务,其他新兴业务的问题也是类似的。作为C端消费企业,美的集团大力转型为B端业务。汽车、医疗、新能源等与主营业务差异很大,完全没有协同效应。这种跨度大多样化,成功的概率很小,更有可能成为拖累利润的吞金兽。与激进的美的集团相比,格力电器是保守的典型例子。在过去的几年里,格力电器也多次进入手机、新能源汽车、芯片等高难度多元化。但最终雷声大,雨点小,以失败告终。到目前为止,董明珠还没有心情。在去年的颁奖典礼上,她公开表示:“格力将继续深化产品战略,保持质量控制,深入培育制造业产业链“微笑曲线”的底部环节。“到目前为止,格力电器仍然依靠空调来打击世界,出海也是最慢的。2023年出口比例仅为12%。不幸的是,过去三年收入增长最慢,利润增长最慢,缺乏想象力,估值最低。幸运的是,它的运营效率是三巨头中最高的。2024Q1毛利率,格力29.45%,海尔28.95%,美国27.32%;2024Q1净利率,格力12.76%,海尔7.04%,美国8.52%.这意味着,尽管国内消费市场在过去几年中表现不佳,但格力可能是今年下半年以旧换新政策开放后最幸运的人。这篇文章来自君临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