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燃油车的人正式成为少数派
2024-04-22 09:47:50
描述
一、购买燃油车的人正式成为少数派4月20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相关部门获悉,4月上半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零售渗透率首次突破50%。根据协会乘用车市场联席分会的数据,4月1日至14日,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零售26万辆,同比增长32%
[本文共字,阅读完需要分钟]

一、购买燃油车的人正式成为少数派

4月20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相关部门获悉,4月上半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零售渗透率首次突破50%。根据协会乘用车市场联席分会的数据,4月1日至14日,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零售26万辆,同比增长32%。4月上半年,新能源乘用车零售渗透率为50.39%,首次超过传统燃油乘用车。

从2005年到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只有10年才超过1%。从2016年到2019年,渗透率在3年多内上升到5%。从2020年到2024年,两周渗透率上升到50%,2020年中国制定的2035年渗透率超过50%的目标将提前实现。

3月份合资燃油车终端销量崩溃,当年合资车头牌风光不再。丰田品牌中只有一汽丰田进入销量前10名,排名第九,同比下降7.2%。近年来,合资燃油车市场一直被新能源汽车的出现击退。曾经备受瞩目的韩国和法国汽车不仅成为少数民族,甚至一些合资燃油车品牌也退出了中国市场。

第二,中国汽车工业未来的增长点是高端化和出海化

特别是,高端空间应该不小。我记得郑强教授是第一个支持国产车的人。现在中国富人选择国产车,比如张朝阳开比亚迪唐,李国庆开问界m9,王健林开红旗,王思聪开理想l9,王峰开仰望u8,曹德旺的儿子曹晖开d9,霍启刚开威莱es8。

周鸿祎在微博上发帖称,他准备出售迈巴赫购买国产新能源汽车。结果,一堆国产汽车品牌自我推荐。老周说他的眼睛很挑剔。

凭借中国汽车工业的潜力,国产高端汽车可以赢得80%的国内市场。再加上出海的增量,市场空间仍然很大。

三、新能源汽车高端还有很大的空间

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业结构将继续调整,进一步向高端化、专业化发展。

在40万元以上的市场中,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相对较低。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1月至10月仅为17.5%,与40万元以下的市场相比,新能源渗透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安信证券研究中心预测,2024年高端新能源汽车销量和比例有望持续上升。在多款新高端车型上市的催化下,2024年20万-30万元、30万-40万元、40万元以上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28.4%、11.4%和6%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结构有望进一步高端化。

在专业化方面,新能源越野车迎来了机遇。如今,随着短途旅游和户外休闲旅游的兴起,公路旅游的渗透率显著提高。对越野性能、补能方便、装载能力、驾驶纹理、乘坐空间、外部放电功能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能源越野可以更好地满足这一群体的需求,预计未来将成为一种行业趋势。与燃油越野车相比,新能源越野车有四大优势;驾驶体验好,可放电,油耗低,价格便宜。现在,比亚迪、长城、奇瑞等汽车公司已经从技术、品牌、产品等维度加快了新能源越野的布局。例如,比亚迪推出了仰望U8、方程豹豹5,未来将有豹3、豹8相继上市;长城汽车推出了哈弗第二代大狗、哈弗猛龙和坦克500/4000 后续将有哈弗威龙、坦克300/700/800 PHEV等新车加速上市。

四、自主品牌反向输出

新能源汽车行业有两个阵营,独立品牌和合资品牌。独立品牌主要是纯电动汽车,辅以混合动力汽车,主流续航水平已超过500公里。相反,合资品牌主要是插电式混合动力,纯电动汽车相对较少,续航里程大多在500公里以内。

虽然合资品牌具有先天的技术和生产优势,但在纯电力发展道路上犹豫不决,独立品牌瞄准新轨道,实现弯道超车。根据乘用车销售排名数据,前十大品牌中有5个是独立品牌,分别是比亚迪、吉利、长安、奇瑞和长城。独立品牌的年份额达到52%,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以比亚迪为代表的国内新能源汽车首次超过合资汽车。

通过不断积累,自主品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术,甚至开始向合资品牌反向输出。以比亚迪刀片电池为例。2月2日,一汽集团与比亚迪合资的动力电池项目在吉林正式投产,将在一汽旗下的新型纯电动汽车上配备刀片电池。

2024年,这样的合作会越来越多,合作方式也会变得多样化,让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相互学习,造车成本优势越来越明显。海涵财经

四、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概念股

随着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的提高,相关产业链也将蓬勃发展,包括电池、电机、电气控制等关键部件的制造,以及充电设施的建设,这将有助于促进中国制造业的进一步转型升级。

整车:比亚迪长城汽车上汽集团长安汽车宇通客车北汽蓝谷客车

正负极材料:当盛科技荣百科技杉杉股份有限公司中科电气厦门钨业

电池电机:宁德时代均盛电子汇川技术国轩高科技大洋电机宁波云升电机

充电桩:特锐德、万马股份、国电南瑞许继电气奥特迅易事特特

锂、钴材料:亿纬锂能天齐锂业格林梅赣锋锂业华友钴业盛鑫锂能

热管理:三华智控松芝股份银轮股份湘油泵宏盛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