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车工业,头城兵家必争之地
说到那个行业带动就业,产业配套设施最广,汽车无疑是各个城市的必争之地,除非当地没有发展汽车的机会。
2013年,重庆汽车产量首次超过200万辆大关,达到215.06万辆,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10;第二年,以262.89万辆的成绩获得“全国第一”称号。
在接下来的两年里,重庆的汽车产量继续上升,分别达到304.51万辆和315.62万辆,这进一步加强了“中国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的称号。
当时,高产汽车产业无疑是重庆经济的第一支柱,像“压舱石”一样存在。
通过阅读统计年鉴,我们可以看到重庆汽车工业的繁荣。2012年,重庆的车轮滚滚带动了约23907亿元的经济贡献,比市场上第二名——繁忙的通信和计算机制造商——高出近9033亿元。未来几年,重庆汽车制造业不断扩大,最终在2016年创下53401亿元的显著业绩。与其他行业的差距越来越大,拉开了13162亿元的宽度。
然而,美好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第二年,汽车行业的领先优势突然急剧下降,领先地位急剧下降至只剩下485亿元。2018年,随着全国汽车工业的增长达到上限,重庆当地汽车产量悬崖下降,整个汽车工业产值缩水至37406亿元。与此同时,电子信息产业秘密攀升,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
三年来,重庆汽车产业产值徘徊在3000亿元。直到2021年,它强势回归,重返4000亿元的高地,比通信、电脑等电子设备制造业领先2259亿元。同年统计显示,重庆拥有1090家以上汽车企业。相比之下,电子信息行业只有528家企业家,反映了两个行业在单位效益上的巨大差异。
重庆的汽车制造业很忙,在全国范围内卷起了9.3%的交通流量。然而,它赚的钱并没有那么多。2011年,它只从汽车工业收入的蛋糕中削减了4.6%,利润份额仅为3.1%。当时重庆的车均价只有7.4万,比全国低6万,一辆车的利润只有0.38万,甚至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直到2016年,每辆车的平均售价才达到8.5万,但与其他地方相比,筹码仍然较少。
这样,产量虽然傲视群雄,但背后却是一幅让人沉思的画面——重庆汽车行业的悲哀,产品单一,利润少,证明了这个城市的汽车行业还有很多盆地要跨越。
根据官方声明,这主要是因为价值和利润较低的微型汽车比例过高,采购和销售“两端”,增加了运营成本。找到通往价值链中高端的可行道路,摆脱“低”的固有形象,已成为重庆汽车必须克服的障碍!!!
二、重庆战略:从廉价燃油车集群到全球智能驾驶产业集群
近年来,随着行业变革的总体趋势,重庆官员一直在努力促进智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然而,面对许多“汽车制造新力量”的快速崛起,“重庆制造”很难说它有多有竞争力。
一位业内人士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提到,前几年重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不温不火。2020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不到3%,远低于全国重庆整体汽车行业。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新能源汽车上路,另一方面,重庆汽车品牌很少出现。围绕“重庆汽车怎么办”的讨论声萦绕在山城上空。
去年4月,在重庆市政协组织的专题会议上,有人提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不完善,产业集中度不够,地域根植性不强。也就是说,这个行业还没有地域固化和集群固化,客观上为重庆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
但更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机会期不会太长,也许三到两年可能会形成相对稳定的产业布局。”抓住它是一个高质量发展的机会。如果你错过了它,你就会被淘汰。”
显然,重庆不想出局。不难理解市委书记在一年内两次对赛力斯的发展表示“非常高兴”。
第一次是2022年12月20日,袁家军与市长胡衡华一起调研民营企业。
在赛利斯凤凰智能工厂,袁家军和胡衡华了解了企业的发展成果,并询问了核心零部件的供应情况。袁家军很高兴看到企业强劲的发展势头,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产能,生产更多的中高端产品,努力成为行业领导者。
第二次是今年10月17日对第三季度经济运行和重大项目建设进行调查。
袁家军走进赛力斯三厂智能生产厂,与技术人员交谈,了解即将离线的新车设计理念、性能和销售价格,检查产品展示。袁家军得知赛力斯的许多车型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企业发展蓬勃发展,势头强劲,非常高兴,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如今,无论是对其“行业领先驱动力日益显现”的定位,还是要求其“发挥行业领先企业的‘头雁作用’”,都不难看出官方对私营汽车公司的新理解和新期望。
自2022年以来,外界明显感受到重庆新能源汽车的“发力”。
数据显示,当年产量为36.5万辆,同比增长1400辆%,同比增长9.8个百分点,占全市汽车产量的17.4%。
三、华为加持,两个长期主义者互相欣赏
随着新兴技术形势的变化,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的融合逐渐模糊了汽车行业的界限,引发了汽车行业的全球转型趋势。面对这一趋势,原本独立运营的传统汽车公司意识到,必须通过边界合作建立生态系统来完成转型。分析师白德表示,大多数大陆汽车公司之所以能力出众,是因为他们在汽车制造方面有着深厚的基础。此外,华为等科技巨头也缺乏他们的生产技术和供应链管理。而且华为精通智能化、电气化等领域,擅长软件、算法等高科技,不能玩的恰恰是车厂的弱点。因此,汽车公司与科技巨头的结合可以带来1+1>2的协同效应。余承东,华为的执行董事和多个业务单位的首席执行官,在谈到AITO问题时,在短短15个月内完成了第10万辆离线汽车,这不仅反映了市场的广泛认可,也证明了华为智能汽车选择模式的突破性发展。自2009年以来,在华为拥有30多年的ICT经验和汽车技术研发,户外投资达到100亿元。余承东提出,华为通过智能选车模式,将汽车行业的多品牌赋能带出来。他特别强调,未来的汽车不仅是传统的机械产品,也是移动智能终端和消费电子产品。像华为这样的终极用户体验追求者可以通过与这个行业的合作,在电子消费品领域为汽车带来广泛的技术创新。
张兴海认为,科技企业与汽车企业的融合不仅是物理反应,也是具有创造指数增长潜力的化学反应。因此,汽车行业将包括科技公司的参与和汽车公司的开放合作,迎来新一轮的增长。
双方的合作不仅产生了惊人的效率和质量管理改进,而且扩大了销售渠道,改善了消费者的汽车体验,具体来说,华为负责提供核心技术和高度严格的质量控制,赛力斯承担汽车研发到智能制造服务的整个生命周期,也包括让用户感到愉快的使用体验。由于双方的密切合作,AITO问界可以在15个月内实现重要的发展里程――从第一代到第十万辆汽车的研发不仅成为双方共同进步的标志,也为汽车公司与科技巨头的密切合作树立了榜样。业内专家指出,赛力斯与华为的合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发展铺平了跨领域合作的道路。
通过与华为的合作,赛力斯大大提高了其在工业设计、质量控制和客户体验设计方面的能力,并向前发展了新能源汽车。这种合作带来的资源共享和互补性使双方实现了合作的可持续性。在赛力斯方面,作为与华为密切合作的企业之一,其丰富的模式和丰富的合作经验已成为其无价的企业资产。
四、长安入股,引爆全球智能驾驶行业想象力
根据公开信息,长安汽车是一个拥有160年工厂历史的工业老品牌。长安汽车的前身是李鸿章于晚清1862年成立的“上海洋炮兵局”。它是中国汽车四大集团的阵营企业。两次入选中央电视台“国家品牌计划”,成为中国品牌汽车行业的领导者。公司于1984年进入汽车领域,拥有全球14个生产基地(国内8个生产基地)和33个汽车、发动机和变速器工厂。
随着新能源板块改革的全面推进,长安汽车股价接近20元的高点。那么,走向“独立”的长安汽车值得投资吗?股价还能翻倍吗?
长安汽车在中国的二级市场上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它既不像比亚迪和长城汽车那样飙升,也不像上汽和东风那样没有水花。长安汽车的市场价值和性能一样,总是在上下波动。机构的担忧来自许多方面:
首先,长安汽车作为独立品牌的领导者之一,在二级市场上并不独特。第二,对国有汽车企业的创新创业能力持保守态度。此外,还有以“魏小理”为代表的新汽车制造力量,以及比亚迪、长城汽车等民营汽车企业的竞争压力。
最终的市场价值是对一个行业增长空间的折磨。从全球市场来看,汽车股票的估值有两个估值系统,一个是传统的燃料汽车估值系统,另一个是新能源汽车估值系统,两个估值系统之间的冲突太大,无法弥合。前者倾向于可选消费,后者遵循科技股成长股的估值路线。
目前,长安汽车在新能源领域推出了深蓝色SL03、深蓝S7、阿维塔E11、UNI-V智能电iDD、Lumin和其他新能源车型。其中,阿维塔正在开展新的融资,计划筹集不超过40亿元的资金,主要用于研发设计、生产线投资、市场品牌发展、渠道建设等方面,补充企业的营运资本需求。
长安与华为携手布局智能赛道,汽车板块逆势上涨。11月26日,华为和长安宣布,双方已签署投资合作备忘录。经双方协商,华为计划成立一家从事汽车智能系统和零部件解决方案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公司。长安汽车计划投资目标公司,开展战略合作。双方共同支持目标公司成为基于中国、面向全球和服务业的汽车智能系统和零部件解决方案行业。随着合作的进一步深入,长安汽车将成为一家具有“汽车+能源+技术”理念的公司。“上半场电气化,下半场智能化”已成为新能源汽车领域各方的共识。
在最后一篇长文中,我已经说过:只有让一些人先智驾起来,这种趋势才能形成,
因此,为了实现终极的智能驾驶体验,华为必须拥有自己的品牌汽车
于是四界诞生了,分别负责,汽车,suv,mpv,越野
我希望每个家庭都能实现数百万的销售,这是最重要的趋势
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从头到尾,四界都是目标公司的甲方,
找宁德时代买电池一定要入股吗?
华为的B2B公司和B2C公司都是汽车BU的一部分,是并列关系。这种中文能理解吗?
一旦趋势形成,供应链公司就会开始接受订单。世界上所有希望拥有智能驾驶能力的工厂都可以通过购买供应链部件和智能驾驶系统来创新。因此,这一波浪潮首先是品牌汽车必须成功。然后是供应链公司成为全球智能驾驶系统的博世
五、百万智能驾驶品牌整车:重庆能否成为全球智能驾驶生产中心的关键
1、合作深度:赛力斯和华为是最早、最深的
2、磨合成熟度:近三年的磨合不仅是汽车制造,也是两个团队的默契配合
3、产能:目前肉眼可见的百万产能都是为问界做准备的。
4、政府支持:这是重庆的战略,必须取得成功
5、华为战略:这是百万辆最有希望的公司,必须成功。
6、对赛力斯来说:这是一场背水战,必须成功
江淮、北汽是国有企业,不是说国有企业不好,国有企业是风险厌恶,同时是重大决策群体决策,战争,外部特斯拉贪婪,有新力量狼,阿里有机会赢,奇瑞作为低端汽车隐形冠军,有深刻的山王品牌,在智能驾驶战略中,显然是双边赌注,四界,赛力斯是最合适、最深入的合作,也是最有机会的。
期待重庆华丽转型的成功
期待华为智驾2024破百万
期待赛力斯领头王的归来
预订了两台M9,知行合一。
如果你看到了现在,你不需要纠结赛力斯和长安是一支队伍,但赛力斯的成功是完全成功,华为战略、重庆和中国全球化的成功。
比亚迪和华为几十年来一直占据着美国的石油定价权,这是我们在中国弯道超车的最佳机会。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用资金支持。文字/认知度稀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