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标的选择与日常路径决策同源。
当前,“选对方向比努力更为重要”已经成为共识,另外一个共识就是,目前的正确方向就是“躺平”。
“躺平”实质的内容就是不采取实质性的行动,暗含两个方向,一是既不采取实质性的行动,也什么都不思考,不为未来谋划,此为完全躺平;二是以静制动,静中谋动。
无论是以上的何种方向,都是在失去信心与迷失方向后暂停行动的无奈——这与世纪疫情期间的被动停止完全不一样,“封控”之下有对放开的单方面期待。而在当前,茫然四顾,看起来都可行,似乎都不可行。
完全躺平没有错,当前没有想好,并不代表总想不好,只要想好了,实质行动,重新努力就行了。因此,思考方向成为当前的要务。
导师马克思讲过,我们选择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就永远没有错。因此判断方向的对错,就看方向所指,是否是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决定的,因此,判断是否先进,关键看生产力。撇除复杂因素,生产力高低,简单看两点判断标准就行,一是过程效率,二是最终结果。
判断当前的中国经济状况,各行各业需求不足,产能过剩就是主要的矛盾。能产生产能过剩的,生产效率高就是必然条件。后进(落后、穷)的国家可能出现产能过剩吗?匪夷所思!只有代表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国家或经济体才能出现产能过剩。目前中国无论是传统行业,还是绝大部分我们已经掌握核心技术的高科技或新兴行业都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而且不仅是国内过剩,且是卖到全世界范围内的过剩,因此,在世界范围内,中国目前无疑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缩小到一个行业也是如此,当这个国内行业在国内甚至在全球范围内都出现产能过剩的时候,说明这个行业是具备竞争力的,不具竞争力的国外同行都被击垮了,我们对这个行业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选择这个行业里面最具竞争力,最能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投资标的了。这个时候,我们就要用到第二个判断标准,就是“最终结果”。过程总是曲折的,艰难的,但最终结果在某一时间段只是唯一的,是残酷的,“赢者通吃”,胜者将获得最大的收益,这个收益大概率能覆盖住过程中累计的成本,并能持续一个相对长的时间。
相对而言,竞争过程越长,越残酷,胜果就越大,维持得越长。在具体实践中,在某行业中,头部企业由于拥有资源和技术的先发优势,胜率最高,我们在投资的时候选择头部企业标的最稳当。但不排除新技术或新技术路线的弯道超车,即使概率低,但一旦成事,胜果就越发的大,颠覆性的维持时间也更为长久。
最后还是回到本文的主题:“方向比努力重要”,以下是几个小结:
方向是中长期目标,努力是即期的态度;
在未确定中长期目标的前提下,可以不盲目使劲;
确立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方向为目标,不惧怕短期的不利与反复;
当前表现为强势的大概率会持续的强势,但被更先进的颠覆后,就要及时做出更新方向决策,否则,老方向就是错误的方向;
方向对了,决定能走多远,就看多努力了。
PS:如果我们对满是行业空间被中国挤压且产能不过剩的美股都看好,有什么理由不看好产能过剩且行业及公司都具备全球竞争力A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