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逢中秋,是时候聊一聊商品证券化了
2020-09-29 10:09:10
描述
每年中秋节,网上都会流传一个段子: 有一个月饼厂,生产了一张面值100元的月饼券,然后用65元把这张月饼券卖给经销商。接着,经销商用80元,把月饼券卖给某家公司的人力资源部。这家公司又把这张月饼券,作为中秋节福利,发给了员
[本文共字,阅读完需要分钟]

 

每年中秋节,网上都会流传一个段子:

 

有一个月饼厂,生产了一张面值100元的月饼券,然后用65元把这张月饼券卖给经销商。接着,经销商用80元,把月饼券卖给某家公司的人力资源部。这家公司又把这张月饼券,作为中秋节福利,发给了员工。员工拿着月饼券,高高兴兴地回家了。这个员工其实不喜欢吃月饼,于是,他用40元的价格,把月饼券卖给了黄牛,黄牛转手又用50元的价格,把月饼券卖回给了那家月饼厂。

这就出现了一个有趣的循环,月饼厂用65元把月饼券卖出去,然后又用50元把它买回来,它并没生产任何东西,却赚了15元钱。

 

这个过程称为“商品证券化”,也就是把商品通过金融化包装,变成了有明确价格的权益凭证,并且商品交易链条可以形成闭环。我们生活中的礼品代金券、烟酒茶、螃蟹券、商场购物卡等都是典型的商品证券化过程。

 

商品证券化,为商品赋予了“实物”和“证券”两种特征,而作为“证券”的金融化属性更被各方看重,发展迅速,这就带来了两方面的影响:

 

如果“实物”主要承载情感价值,而人们的对于实物使用的需求较低,例如节日传统(月饼、粽子等)、社交货币(高档烟酒等),那么商品证券化通过虚拟产品的销售与交易过程,同时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怀,并消除了不必要的生产浪费,让各方受益。

 

如果人们对于“实物”的使用需求比较高,例如螃蟹作为一种时令美食是很多消费者真实需要的,买螃蟹券是为了兑换螃蟹享用美食,这样的情况下,过度证券化会造成“挤兑”(螃蟹产量有限,商家超发螃蟹券后无法兑换实物)则严重影响了消费者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