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重返香港,6年时间香港需要反思
2019-11-16 01:31:12 作者:
来源:
描述
11月13日,阿里巴巴无惧香港乱局,正式向香港证券交易所提交初步招股文件,事隔六年后再次启动香港上市大计。阿里这次以香港作为第二上市地,对香港而言无疑是失而复得,如果香港把握住2013年的机会,阿里早已是香港上市公司,无论
[本文共字,阅读完需要分钟]

11月13日,阿里巴巴无惧香港乱局,正式向香港证券交易所提交初步招股文件,事隔六年后再次启动香港上市大计。阿里这次以香港作为第二上市地,对香港而言无疑是失而复得,如果香港把握住2013年的机会,阿里早已是香港上市公司,无论对香港的库房收入和金融发展都有很大帮助。香港金融市场本就具备吸引力,但每次都将机会白白送走,国际金融中心这个金字招牌还能挂多久?

2013年阿里巴巴曾尝试在港上市,但其公司股权结构与香港的证监条例不相容。阿里等科创公司成立早期都很依赖其他金主巨额投资。由于持股比例与出资比例有正关系,这类公司大部分的股权都在一些出资公司身上,而创立公司并实际发展与营运公司的股东持股比例其实不多。这些创始人为了能在持股比例低的情况下仍能控制公司决定权,创造出了同股不同权结构。简言之,就是有些股东持股量少,但有决定权;有些股东持股量无论多少,也不一定有决定权。

 

 

不少新的科创公司都有如此的安排,目的是更有效分配好资金与创业者才干的角色。但这个规定与香港当时的证监条例不符。2013年阿里巴巴来港上市时,整理了新方案合伙人制度,但还是与香港证监没能达成协议,却在第二年于美国上市。阿里到港上市未果,很多人就觉得吃了大亏,香港政府与证监会白白将如此有巨大潜力的公司拱手相让。

 

阿里巴巴去年在美国交易金额约8450亿美元(约65910亿港元)。如果阿里转到香港上市,香港只是征收交易费用0.1%的印花税,也可以带来近66亿港元收入。当然,美国股市因为受到美国投资机构长期部署,交易量总比香港上市高得多,在香港上市的交易量必然不及在美国上市。但以与阿里巴巴同等份量且在香港上市的腾讯作估算,去年的交易金额也达到24700亿港元,假设阿里巴巴与此相同,每年带来的印花税至少24.7亿港元。这还不包括其衍生产品所带来的经济效应,创造的工作职位等。

 

诚然,香港证监会有责任保障投资者利益,如果这样的股权结构造成系统投资风险,证监当然不可能为了利益而弃投资者及香港金融健康于不顾。不过,2014年阿里巴巴成功在纽约上市,难道是美国的证监机构看不到风险?还是只是香港的证监机构守住固化条文而错失机会?

 

讽刺的是,香港证监会于2015年发表咨询文件时,还在警告同股不同权结构违反公平和高透明度的核心原则,有损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声誉。2018年却作出改变,接受同股不同权。近来在港上市的不少科创股,包括交投炙热的小米、美团等等,都是以同股不同权方式上市。

 

 

上月底,香港证监会行政总裁欧达礼在证监会30周年酒会演说中爆料,曾有一家非常重要且有影响力的公司,向证监会施压,要求证监会更改一些重要的投资者保护规则。市场普遍相信,这番话几乎可以肯定就是指阿里巴巴。若其猜测属实,欧达礼所说也离不开有关同股不同权争议。

 

我并非想偏袒阿里,值得思考的是,六年前证监会硬气,为何六年后阿里同样以同股不同权方式又可以上市呢?到底是同股不同权这几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突然变得可靠,还是香港意识到慢人一步错失良机?

 

欧达礼的发言,似乎还影射了有人在阿里上市过程有过干预。这又产生了另一个问题,到底阿里上市背后的决定,该由谁做主?在金融市场发展上证监会的角色与政府角色到底如何分?就事理而言,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金融业可是香港经济命脉,按香港需要制定政策方向当然正确,不能简单理解为干预。

 

《证券及期货条例》明言,证监会的职能及权力是应财政司司长的任何要求,采取与证券期货业有关的适当步骤,以协助维持香港在金融方面的稳定性。既然本身财政司司长就有权要求证监会做事,又何来干预。

 

规划金融市场发展是政策问题,是香港政府的责任;证监会则负责实际监管和建议角色。阿里巴巴之前香港上市失败,并不只是金融市场损失,而是反映了香港政府决策欠缺果断前瞻,看不清新经济与金融市场发展趋势。

 

阿里巴巴重返香港,不知道香港真正抓住这波机会呢?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