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际上,早在11月初,安井食品和海欣食品就已分别宣布对部分产品进行提价。此外,包括海天酱油、李锦记、恒顺醋业、克明食品、涪陵榨菜等在内的多家食品企业也均以原材料、能源、运输等成本持续上涨为由宣布提价。 据不完全统计,其中,海天味业率先将价格提高到3%-7%;李锦记将部分产品出厂价格提高6%-10%;恒顺醋业的提价幅度为5%-15%;克明食品虽表示对公司各系列产品上调价格,不过尚未提及幅度。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9月我国CPI同比增长0.7%,PPI同比增长10.7%。 “PPI和CPI已经出现较大的剪刀差,与此同时,大宗商品大幅上涨带动产品生产端原材料的大幅上扬,造成食品行业出现了涨价潮”。11月初,平安证券在研究报告如是表示。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向下游传导是必然结果,此次涨价潮也很有可能会延续到明年第二季度。 看似消费板块能够通过涨价潮迎来一波利润和股价的回暖,出现戴维斯双击。但是作为餐饮龙头的海底捞,似乎则是有点寒冬的味道。海底捞此前宣布将在今年年底前,关闭近300家门店,为自己的快速扩张进行买单。海底捞目前全国门店超过1500家,2020年就开设500多家,已经延伸到很多消费能力有限的四、五线城市,又赶上疫情,客流量下降,开店密集度过高,同区域店铺彼此竞争,单店翻台率直线下降,2019年,内地门店翻台率为4.8次/天,2020年下降到3.6次/天;今年上半年,疫情影响渐弱,但翻台率进一步下降至3次/天。

现在餐饮行业竞争日趋激烈,海底捞面对的竞品实在太多,想吃地道口味可以选择重庆火锅;想吃得清淡老少皆宜可以吃潮汕火锅;海底捞已经不算新鲜事物,年轻人更热衷流量加持的网红火锅。流量为王的时代,很多餐饮开始转型,而且现在很多餐饮都在转型,比如最近很多店推出来的螺狮粉火锅,都在抢夺海底捞的市场。

2021年上半年,海底捞营收超过200亿,再创新高,但净利润仅0.9亿,与2018年净利润6.46亿,天壤之别!在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大背景下,海底捞也尝试压缩成本,先是把牛肉粒换成豆制品,频频爆出菜品减量,到后来的偷摸涨价,最终在舆论压力下又降回去。 海底捞刚上市的时候,其优势在于高翻台率、高经营坪效、低租金成本。在大肆扩张的脚步下,高翻台率和高经营坪效似乎在渐行渐远。

海底捞究竟能在这波寒潮之中,断腕求生,稳住自己火锅一哥的行业地位吗?期待在留言区看到你的看法。 (免责声明:收益率数据仅供参考,过往业绩和走势风格不预示未来表现,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