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新传媒: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101.12亿元 拟10派1.7元
2022-04-29 14:10:20
描述
皖新传媒: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101.12亿元 拟10派1.7元。讯(王珞)皖新传媒(601801)(601801)4月28日晚间发布2021年年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1.12亿元,同比
[本文共字,阅读完需要分钟]

  讯(王珞)皖新传媒(601801)(601801)4月28日晚间发布2021年年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1.12亿元,同比增长14.2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40亿元,同比增长4.23%。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169.14亿元,同比增长15.2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109.26亿元,同比增长3.03%。公司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现金股利人民币1.70元(含税)。公司同时发布2022年一季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7.80亿元,同比增长22.3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01亿元,同比增长13.77%。

  年报显示,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皖新传媒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融合创新发展,大力实施“数字皖新”战略,着力推进主营业务提质增效,不断促进数字化新业态增长。

  深入实施“数字皖新”战略,加快全面数字化转型。公司与头部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核心,加快推动企业全面数字化转型,促进各产业板块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创新和融合应用,以文化新零售、智慧教育、智慧供应链三大重点项目为牵引,培育壮大新型业态和服务模式。推动文化电商、电子游戏、美丽科学等业务做大做强,打造新兴数字产业新优势。

  围绕高质量主题,突出主营业务核心优势。文化消费方面,公司持续提升重点读物发行服务创新体系,紧紧围绕建党100周年主线,充分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全力以赴做好党史学习教育系列读物发行,征订册数位居全国前列。公共文化服务EPCO一体化模式在省内外、市县区快速推广落地,成功中标马鞍山、芜湖、滁州、徐州等地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报告期内累计中标金额2.81亿元。截至2021年末,公司承接运营各类公共文化服务项目92个、总面积16.9万平米,主要运营服务指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馆配业务较快增长,省内市场增长29.7%,省外市场增长143%。教育服务方面,深入推进中小学教科书发行服务标准实施,着力提升印制、到货、发运等环节的精细化管理,供应保障效率得到明显提升,圆满完成安徽省中小学教材教辅的供应保障。中标义教免费教材、免费学生字典、《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生读本》政府采购项目。建立高中学生发展指导一体化运营模式,打造皖新教育自有产品,召开全省高中学生发展指导论坛。全供应链管理方面,公司优化供应链管理体系,将供应链业务范围向生产加工环节延伸,构建集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仓储物流、品牌运营、终端销售为一体的全供应链管理运营体系。优化调整供应链业务结构,拓展白色家电、小家电供应链采配业务,销售增长102.7%。报告期内,公司供应链及物流服务业务实现营业收入30.4亿元,同比增长38.27%。

  加快产业数字化进程,推动三大智慧生态体系建设。公司主要做到新零售业态体系优化升级;智慧教育服务规模不断扩大;智慧供应链体系加快建设。

  创新业务加速拓展,新业态发展持续向好。报告期内,公司新型电商业务较快增长,电商业务实现销售收入1.67亿元,同比增长79.87%。同时,公司教育服务创新业务态势良好。此外,公司供应链业务新模式成效明显;文创IP业务合作不断深化;游戏业务持续发力。报告期内,游戏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6420.36万元,同比增长10.32%;利润1565.1万元;同比增长150.26%。

  统筹推进文化阅读活动,提升品牌市场影响力。具体包括,打造新型全民阅读服务体系;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开展教育公益活动。

  着力深化改革创新,全面激发企业内在活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战略管理持续加强;企业管理不断强化。

  皖新传媒表示,公司以文化教育为核心,全面实施“数字皖新”战略,推动线下服务能力、质量、效率提升,创新发展新型业态和服务模式,全方位提升产品服务供给和水平。2022年,公司将做到全面实施“数字皖新”战略;加快构建新型文化消费服务体系;加快构建新型教育服务体系;加强现代供应链体系;加快推动重大项目建设。



 

皖新传媒股票行情:

(诊股日期:2022-04-29)


● 短期趋势:极度弱势行情中,投资者可暂时观望。

● 中期趋势:有加速下跌的趋势。

● 长期趋势:迄今为止,共9家主力机构,持仓量总计15.92亿股,占流通A股80.05%

综合诊断:皖新传媒近期的平均成本为4.45元,股价在成本下方运行。空头行情中,并且有加速下跌的趋势。该股资金方面呈流出状态,投资者请谨慎投资。该公司运营状况尚可,暂时未获得多数机构的显著认同,后续可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