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亏钱了,不看、不想、不动、不研究?
2022-04-21 16:39:27
描述
基金亏钱了,不看、不想、不动、不研究?投资中存在“处置效应”,部分投资者在亏损时是“风险偏好者”,盈利时是“风险回避者”。相当一部分投资者在亏损后会选择“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然后采取不看、不
[本文共字,阅读完需要分钟]
投资中存在“处置效应”,部分投资者在亏损时是“风险偏好者”,盈利时是“风险回避者”。

相当一部分投资者在亏损后会选择“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然后采取不看、不想、不动、不研究的方式,以缓解因亏损带来的心理痛苦。

若回本后则变成了“风险规避者”,怕再次套住而赶紧出局,如此往复循环导致很多投资者无法盈利。

基金亏钱了,不看、不想、不动、不研究?
股票、基金套住了,须从周期的变化规律、底层资产的价值、当下时点的风险回报比三个方面去评估该如何处理。

今年以来市场持续低迷,不少投资者深套其中,到现在可能已经从焦虑、愤怒变成了麻木,有很多投资者原本的风险偏好并不高。

比如原本只能承受10%的损失,但是因为不甘心、不想亏损出局等等心理原因,而选择在亏损达到心理承受极限后还继续持有。

以至于损失不断扩大,最后从焦虑变成了麻木,这种心理特征在投资心理学上称为“处置效应”。

投资者亏损后选择通过“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然后采取不看、不想、不动、不研究的方法,来缓解因亏损带来的痛苦。

基金亏钱了,不看、不想、不动、不研究?
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过一种经历——如果同时持有两只股票或基金,一只亏损、一只盈利,必须要卖掉一只的话,很多人会选卖掉盈利那只、持有亏损那只。

这意味着当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是风险回避者,而处于亏损状态时是风险偏好者,而这其实是人性的弱点。

因为大多数人先天存在“损失厌恶”的心理和生理特征,要规避这个弱点,最重要的是对底层资产的了解、对周期变化规律的认识、对当下时点风险回报比的评估。

对于任何资产的分析,一定是建立在对底层资产逻辑的思考和研究上,这个底层资产对于基金来说需要穿透到持有的行业、个股;基金经理的风格、能力圈;甚至是基金公司的风控水平和研究水平上。

普通投资者购买基金,最起码要关注基金经理每个季度的季报,包括对行情的展望,持仓的品种,持仓集中度等等。

然后再结合自己选择这个基金的理由,究竟是相信基金经理这个人的管理能力,还是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了专注、擅长某一类风格或行业的基金。

今年以来取得正收益的股票、混合型基金仅占所有基金的5.3%,取得正收益的基金比例远低于全市场股票19%的上涨比例。

基金亏钱了,不看、不想、不动、不研究?
正收益的基金里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偏债混合、灵活配置型、被动指数型基金,如果仅统计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基金,取得正收益的基金数量更是屈指可数。

为什么取得正收益的基金比例远小于股票上涨的比例?

基金重仓行业基本都是过去两年的热门行业,而这些行业其实也是大多数一般投资者持有的行业,今年市场表现不佳、投资者亏损面较大的主要原因也正是因为这些行业跌的不少。

投资离不开对周期的分析,“没有永远的神、只有永远的周期”,这是经常说的一句话。2020年炒价值投资、2021年炒成长股投资、2022年炒低估值。

市场的羊群效应、投资的社交属性、媒体的煽风点火、机构出于销售利益的引导等等是造成这几年市场快速定价,把一种风格快速炒高、炒透。

基金亏钱了,不看、不想、不动、不研究?
而一旦价格严重脱离了内在价值,就会出现物极必反,更何况市场还有其它各种因素的扰动。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如果缺乏独立判断的能力、完整的投资体系,很难规避这种损失。

正在持有的基金亏损该怎么办?

回到底层逻辑的分析上来,不是浮于表面的猜想,如果坚信这个基金经理的能力就持有,并且持续跟踪他是否言行一致;

如果是因为看中了一个行业,那么就认真研究这个行业,认真研究行业中的股票。

所谓长期持有的“鸡汤”,是建立在选择正确的基础上,这是大前提,在错误的方向上越坚持越糟糕。

不是所有东西都可以长期持有,我们看到的“成功者”带有“幸存者偏差”,我们不能期望自己一定是那个幸运的"幸存者",所以必须要回到底层逻辑去认真分析。

(免责声明:收益率数据仅供参考,过往业绩和走势风格不预示未来表现,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