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为何又遭重挫?
中信建投认为,市场处于中期视角下的磨底期,但面临一些挑战:经济进入主动去库存阶段,疫情对经济形成扰动;美债利率快速上升尚未稳定;投资者应保持耐心,不宜冒进,等待基本面筑底、外部环境好转或政策强力宽松的机会,如果市场出现大幅调整,亦可逐步布局。
兴业证券指出,整体来看,市场风险偏好仍较弱,资金存量博弈特征明显。一季度,偏股基金新发规模同比缩量82%,并且来自保险、私募等绝对收益机构的资金也有限。与此同时,中美利差自2010年7月以来首次逼近倒挂,也导致外资流入放缓。此外,海外包括通胀上行、美联储加息缩表预期、美股波动、俄乌冲突等外部因素仍将持续扰动。因此,大概率情形,指数仍将继续震荡整固。
嘉实基金股票策略研究总监方晗表示,开年以来,宏观背景异常复杂,四条宏观线索成为主导市场的核心变量:一是国内稳增长预期强化,二是美联储加速加息,三是俄乌地缘政治冲突,四是国内疫情升级。四大主线交织,伴随中概股港股次生风险,促成了市场资金流出、风险偏好低迷、风格切换。从下跌的时长和幅度看,A股应该在逐步接近底部,沪深300指数和上证50指数也符合见底条件。沪深两市最核心的300家公司整体处于极具长期投资价值的底部区域。
宝盈权益投资部副总经理朱建明认为,A股调整是多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一方面疫情反复加重了对经济的压力,特别是上海的疫情及其外溢对制造业影响较大,市场对于我们坚持动态清零的不确定性结果存在担心,另一方面地缘政治与海外流动性等外部环境也不友好。虽然A股经历几个月的调整,整体来看估值水平并不高,我们长期看好的成长方向已经明显低估。
开年跌跌不休 还值得坚守吗?
开年以来市场跌跌不休,还应该继续坚持吗?答案是肯定的,投资应该拥抱长期主义,切忌追涨杀跌。以普通股票型基金指数为例,每当该指数经历一段下跌行情后,可能就会迎来市场的回暖。所以说,机会往往是跌出来的,每一次“蹲下”可能都是为了下一次更好地“起跳”。

另一方面,资金其实并未撤出市场,偏股型基金在1、2月依然呈现净申购的情况,所以说市场其实不缺钱的,那么市场为什么还这么低迷呢?这可能是因为大家缺乏信心,目前股市的剧烈震荡让许多的人不太相信投资股票类的资产可以让他们赚到钱。

但是,投资股票类资产并非就赚不到钱。近16年来,普通股票型基金指数的累计涨幅高达1049.74%(数据来源:WIND,时间:2006.01.01-2022.03.31),而同期上证综指的收益率仅为152.31%。(数据时间:2006.01.01-2022.03.31)。那为什么大家总觉得自己赚不到钱呢?这可能是人性所致,在市场情绪高涨时,大家总是认为自己可以赚更多;而当市场低迷时,大家又对市场回暖没有信心,紧紧地握住自己手中的筹码,结果就形成了追涨杀跌的局面。而局长经常说的是,投资应该“买在无人问津时,卖在人声鼎沸处”。
A股市场出现了紧信用、高估值利差、低换手率、低估值、低发行等特征,也就是说市场目前或许正处筑底过程,而每一次市场触底,都可能是低位布局的好机会。所以,目前对于许多基民朋友而言,坚持投资的信心或许比黄金还重要。尽管目前股票市场表现不佳,许多基金产品净值波动较大,但是局长想告诉大家的是,投资不是两三天,美好的投资体验往往需要长期的坚持。

基金投资如何应对?
现在这个时点,持续调整的时间已经比较长了,调整的幅度也较大,但要说反转或者“市场底”可能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因此大家在后续的投资操作中,需要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资产情况,选择适配产品进行投资。
具体来看,首先,大家需要回顾一下前期市场持续下跌时的状态,审视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资产情况是否能够承受股市的涨跌甚至深V,如果觉得股市太刺激,过山车容易被震下车,那我们建议不如保持以货币基金、债基或固收+产品为主的投资组合,因为未来谁都无法保证股市没有波动,与其因为股市的涨跌而焦虑不安,甚至由情绪主导操作,追涨杀跌,那还不如持有固收和固收+这些波动相对更低的产品,力争持续稳健的中长期收益。
如果您觉得您可以承受市场继续下跌的风险,并且看好A股后续走势的,想去力争一个高收益,那可以适当将固收资产向权益基金转换,但是不建议全部转换。正确的姿势,应该是随着股市向上预期的确定和好转,逐步将资金向权益基金倾斜,并且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不建议单独配置一种资产,因为市场的后续走势谁都没有定论,就像一个足球队,一般你是不会放弃守门员,然后全员都进攻当前锋的。
(免责声明:收益率数据仅供参考,过往业绩和走势风格不预示未来表现,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