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汽蓝谷2021年营业收入近87亿元 极狐汽车2022年销目标剑指4万辆
2022-03-28 00:10:26
描述
北汽蓝谷2021年营业收入近87亿元 极狐汽车2022年销目标剑指4万辆。本报记者龚梦泽3月25日晚间,北汽蓝谷(600733)披露2021年年度财报。报告显示,北汽蓝谷去年的营业收入86.97亿元,
[本文共字,阅读完需要分钟]

  本报记者龚梦泽

  3月25日晚间,北汽蓝谷(600733)披露2021年年度财报。报告显示,北汽蓝谷去年的营业收入86.97亿元,同比增长64.9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2.44亿元,亏损同比减少12.39亿元。2021年,北汽蓝谷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49.85亿元,现金流转正。

  日前,北汽蓝谷总经理、北汽新能源总经理代康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北汽蓝谷对主要经营业务进一步聚焦。我们做了很多非主营业务的压减退出,进一步聚焦主营业务,下一步会把所有精力和投入放到极狐和北京两个品牌上。”

  北汽蓝谷设定10万辆年销目标

  2022年,北汽蓝谷销量目标为10万辆,其中含极狐4万辆,未来争取冲击30万辆。

  对于2022年,代康伟充满信心,她表示:“到去年12月底,极狐品牌终端销量超过1000辆,今年一季度,在整体市场的促进下,约完成了去年一半的销量。二季度如果不受芯片供应的大幅波动,以及电池成本大额上涨的影响,预计在二季度还会实现翻番。”

  财报显示,按照各季度来看,2021年一季度北汽蓝谷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亏损8.98亿元,二季度净亏损12.00亿元,三季度净亏损8.5亿元,四季度亏损更是高达25.95亿元。从以上数据来看,虽然北汽蓝谷营收实现增长,但是净利润却呈现下滑的状态。

  对此北汽蓝谷表示,产生巨额亏损的原因主要是受疫情影响,产销数据未能达到预期。据了解,北汽蓝谷旗下拥有ARCFOX和BEIJING两个产品品牌,报告期内实现总销量为26127辆,较2020年的25914辆微增0.82%。据乘联会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352.1万辆,同比增长160%,北汽蓝谷显然跑输了市场。

  事实上,曾经连续七年蝉联中国纯电动车销量第一的北汽新能源却“起个大早,赶个晚集”。以2019年为例,虽然15万的年销量坐居国内纯电动车销量桂冠,但销量约70%来自B端市场,销售渠道包括网约车、公务车、出租车等。之后随着B端市场趋于饱和,北汽蓝谷的销量严重受挫。

  去年,作为公司重点押注发展的高端品牌极狐,全年销量仅为6000余辆,而比亚迪(002594)和特斯拉在去年均实现单月销量超9万辆和5万辆;蔚来、小鹏、理想等新势力品牌单月销量也先后破万辆。

  极狐汽车牵手华为赋能求变

  年销量虽不理想,但记者了解到,去年极狐也在不断加紧渠道布局,为走出低谷积蓄能力。代康伟告诉记者,2022年,极狐的产品布局将会加快节奏,2022年上半年会批量交付极狐阿尔法S全新HI版,与此同时,基于与华为的深度合作,HI版车型还会在ARCFOX极狐后续车型上继续搭载。到2025年,品牌将会形成5大产品系列,而且全系都会有华为HI的版本。

  在渠道层面,据代康伟介绍,2021年4月份的时候,极狐品牌整体的渠道只有十几家,通过一年的努力,到目前为止,分销渠道超过110家,“我们也开展了很多创新渠道,包括线上线下(300959),以及公域私域的协同发力。”

  截至去年年底,极狐汽车已累计完成授权的建设网点超过120家。尤其是在高端纯电市场销量占比80%以上的15个重点城市,已实现100%覆盖;对具有潜力的21个城市,也已完成35家店面的建设。

  在研发投入方面,2021年,北汽蓝谷研发费用12.08亿元,同比增长24.14%。其中,2021年5月份,北汽蓝谷定增募资55亿元,全面发力“新四化”,强化自身技术竞争力。资金主要投入极狐品牌高端车型开发及网络建设、5G智能网联系统提升,以及换电业务系统开发。

  此外,得益于与华为的合作以及2021年多场持续宣传活动,极狐在品牌认知度上进一步提升。因此,北汽蓝谷今年为极狐定下了4万辆销售目标。对此,天风证券(601162)在研报中明确指出,华为Inside的赋能和北汽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先行者,两者合作的“ARCFOX”和“HI”联合品牌有望成为新一代电动车领域自动驾驶标杆,并给予其增持的评级。

  (编辑田冬)



 

北汽蓝谷股票行情:

(诊股日期:2022-03-27)


● 短期趋势:弱势下跌过程中,可逢高卖出,暂不考虑买进。

● 中期趋势:有加速下跌的趋势。

● 长期趋势:迄今为止,共2家主力机构,持仓量总计1316.64万股,占流通A股0.59%

综合诊断:北汽蓝谷近期的平均成本为7.11元,股价在成本下方运行。空头行情中,并且有加速下跌的趋势。该股资金方面呈流出状态,投资者请谨慎投资。该公司运营状况尚可,暂时未获得多数机构的显著认同,后续可继续关注。